「當初,我只是在找一套管理方式, 希望可以整理我電腦中的檔案,於是認識了 GTD。」這是蘋果圈知名部落客―蘋果核(Appleseed)在剛主持完台中自由聚後,對我們說的一句話。Appleseed 從 Apple G3 開始,接觸 Mac 逾十年,他參考著 GTD 裡:第一步驟的收集(inbox)概念,打造出與別人截然不同的檔案管理環境,一直還沿用到今天。
由於認識的初衷不同,當 Appleseed 在解構 GTD 的概念時,他認為自己還不像大人物一樣忙碌,所以他的 GTD 系統不同於原本的專案思考,反而是依照自己的工作流程,設定層層的分水嶺,並為每個階段設定各自的待辦清單。
例如從事服務業的他,常常有客人向他預訂商品,所以他自己就設計了 「待交件清單」,當客人有問題,但他必須確認時,就會收納在「問題清單」,直到最後,可能問題的答案知道了,但是無法即時回覆的時候,便以「回覆清單」做為更進一步的分類。
特別的是,雖然使用蘋果電腦這麼長的時間,但 Appleseed 卻沒以 Mac 做為管理 GTD 主要工具。因為他認為,要提昇個人生產力,這些資訊一定要隨時攜帶在身上,所以 iPhone 才是最佳的規劃工具。當我們打開他最經常使用的 2do 待辦軟體時,發現另一件有趣的地方,除了剛才提到的清單被安置在左方側邊欄外,每個待辦事項的開頭,還有幾個可愛的表情符號,像是相機、電話這類圖示。
而這些表情符號,其實與 David Allen 的批次處理講得是同一件事情。雖然 Appleseed 的工作藍圖裡並沒有專案 (Project)的需求,但只要自己有空時,就會檢視這份待辦清單,將該打的電話一次打完;當店內比較沒客人時,就可以拿出相機拍攝各項商品,這便是 Appleseed 對批次處理的規劃辦法。
除了批次處理外,原本 David Allen 建議的「回顧」步驟,Appleseed 也有自己的作法。因為瑣事太多, Appleseed 在記錄工作時,特別推崇 「收集」此觀念,這個觀念讓他可以將所有事項在收集工具裡集中,完全不必思考每件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每當來到一天的早上或下午時,他便會針對每件事情回顧及加工,為它們加上批次處理符號、安排至適合的清單等等。
Appleseed 拿這次我們邀約他採訪為例:剛開始接到通知時,只是單純的將事情收集在 inbox 中,但因為缺乏時間與地點,所以還無法有下一步行動產生,不過是提醒自己有這件事情要追蹤而已。直到敲定了這些細節, 當事件變成可行動後,才為事件加工處理,放到行事曆中,若不是緊急需求,不會擅自更動行程。
他譬喻在他的 GTD 系統裡,只有「行程」與「待辦事項」,這兩件事情好比「大石頭」與「石頭間的細縫」。 我們不會隨便移動大石頭,但當時間產生空隙時,則趕緊拿出待辦事項,看看有哪些事情可以現在就解決。
在 Appleseed 的應用裡,你看不見複雜難懂的原理,僅僅只使用了「2Do」 及「Calvetica Calendar」 這 兩套 iPhone App,就撐起了整個 GTD 系統。雖然他笑稱自己只停留在 David Allen 六個高度中的最低海拔,但卻足以應付大部分人對於時間規劃的需求。只要身體力行,從最簡單的「清空大腦」開始,每個人都能行雲流水的完成每項挑戰!
編按:David Allen 提出的六個高度,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對每件事情的看法。從 0 海拔的跑道,表示目前的待辦事項,接著以每 10,000 米的高度攀升,分別是當前的工作、責任、1 ~ 2 年度規劃、3 ~ 5 年度規劃,以及 生活等視野,將於下篇【永錫帶你從大處著眼,晉升幸福行動家】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