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讓人深入其境的音樂故事 用空間的聲音帶領大家環遊世界!
黃玠融 Solo
魔弦音樂總監 / 錄音製作
HCJ Sound Lab 創辦人
座右銘:藝術是本能
鄭筱蓉 Carol
創作歌手&魔弦音樂創辦人
座右銘:為愛而唱,為音樂而生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你是否覺得許多最原始自然的聲音漸漸消失了?拿著一把木吉他的大女孩 Carol 也在尋找這樣的聲音,尋找每個空間與吉他的共鳴,同時聆聽每個空間所發出的耳邊細語,如同台中放送局日據時代建築裡的演出,彷彿是一場時空與音樂的對談。如何將每一空間的味道表現出來呢?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音樂製作人 Solo 結合 Apple 與各個國家古老的音樂器材,打造有如室外版的行動錄音室,這樣空間轉移的音樂,你千萬別錯過。
MacToday:可以請 Carol 談談接觸音樂的過程?
Carol:最初接觸音樂是來自於家庭的關係,約五歲開始學鋼琴,大多數是古典音樂,之後跟著爸爸一起聽西洋歌曲,不自主就愛上木吉他的表演方式,因此高中時開始在民歌餐廳駐唱,還有經歷樂團的部份。我覺得樂團是音樂人的成長過程之一,年輕時每個人都會尋求一個團體,之後漸漸就會有自己想法,然後找尋自己的音樂,直到 2009 年,我在誠品找到最喜歡的表演方式,就是一個人帶著吉他,自由自在的表演,直到遇見我的製作人 Solo 先生,兩人開始決定做簡單又感動人的音樂,因此到現在我們都維持極簡風格,也希望這樣的音樂可帶給大家不同的感受。
MacToday:這一次接近一個月的表演活動,在這其中有發行最新的單曲「阿爸的一封信」,可以方便談一下目前的計畫嗎?
Carol:目前下一張專輯已快完成,再來就是錄音,關於錄音地點,會依照每一首歌選擇不一樣的地點。舉例來說,「阿爸的一封信」就是在我爸房間錄製而成,那樣的聲音、空間、空氣細節他才覺得熟悉。在放送局寫的那首歌「窗」,也會在放送局錄製。說不定之後我們會挑戰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點錄製音樂,像是防空洞、地窖等。
MacToday:剛才有提到會選擇不同的地點來錄音,請問這次在誠品表演的感受為何?
Carol:我認為大家去誠品聽見音樂的時候,會讓你印象很深刻。我會選擇誠品作為表演地點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誠品的氛圍讓我感覺非常好,不會有壓迫感,所以我們開始在那邊做一系列的表演。誠品也是我跟 Solo 平常喜歡去的地方,因為書本總是可以讓我們找到一些意外的收穫,當然尤其是在那邊聽到歌聲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第二是書的聲音,在誠品我們的聲音會被聽的很清楚,以前有跟兩三個樂器搭配過,但自己一個人在誠品唱歌是不一樣的,因為被一堆書所包圍住,所以很容易聽到自己的聲音,唱歌便不太會有壓迫感。
Solo:關於書的聲音我想再多做補充。書是理想的吸音媒介,書套則是光滑的反射媒介,加上書的排列參差不齊,有很棒的擴散性,不像平面的牆或玻璃,將聲音直線擴散,而是多方擴散,此時聲音會變得比較軟。不整齊擴散的聲音會更豐富,人喜歡聽有變化的聲音,變化越多就越容易判斷講話內容,要是單調的對話就容易疲乏。
MacToday:原來誠品有這麼不一樣的聲音存在,那是否可和讀者分享在放送局的感覺呢?
Carol&Solo:放送局給我的感受是,怎會有一個地方這麼有氣質,剛走進去彷彿到了時光隧道,如同過著日據時代的優雅生活,讓我整個節奏感與心理狀態都改變了!當時的想法是,如果在這邊呈現音樂不知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於是展開一系列的嘗試。
MacToday:每個地點對你們來說都是創作的來源,請問是否會因為地點而激發創作靈感?
Carol:我相信在每個地方表演的氛圍,都會讓我在唱歌的時候帶有不同情感,就像不同的景色帶來的心情是無法預測的。我的感覺是,這的夜晚非常美麗,在白天進去的時候感覺又不太一樣,我看見了許多的窗戶,有些窗戶是打開的,有些是關閉的,於是有了這樣的靈感寫下「窗」這首歌。
Solo:之前六月份的時候,在台中文化創意園區舉辦了一場很特別的錄音之夜,當我們在挑場地的時候,這個建築的空間有自己的獨特的回音,我們就將錄音設備帶到裡面去記錄在那個地方的聲音,這也是我製作音樂的靈感來源。
MacToday:請問兩位如何將錄音室的高品質直接搬到現場呢?
Carol:將錄音室的音質直接帶到現場,當然當中有很多的技術需要克服,這個回歸到一開始我跟 Solo 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要求,我在錄音室聽到自己的歌聲非常清楚,但在外面表演時經常因為喇叭的關係導致聲音不夠好聽,這對表演者來說是非常可惜的,這會錯過一個跟大家分享真正情感的機會。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將錄音室帶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甚至可錄到所有人交談的聲音。我們的堅持是做出真正好的聲音,並且這聲音的情感是要毫無保留直接傳達給聽眾,包含所有創作都是我生活中的事情,這是我的故事。
Solo的要求非常特殊,不像一般人會要求加很多效果,在不加任何效果的情況下反而更好聽,回過頭想起我什麼都沒有做,此時我才發現這事情大條了!因為當什麼都不能加的時候,只有直接最理想的狀況才可以成立,怎樣才可以直接到最理想的狀況呢?答案就是器材,器材包含了麥克風、擴大機等等。都是沒有在任何可以挑剔的狀況下,我才能什麼事情都不做,一次就可以達到最理想的狀態,這也是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
MacToday:可以介紹一下,關於沒有後製的音樂是如何完成的?
Solo:我偏向一切都是渾然天成,像一開始在現場就將聲音的平衡度、飽滿度都考量進去,然後一口氣將這一切達到最理想的狀態,我的後製就是不後製。這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現場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要一次到位必須要有點運氣,這也是對我耐心的考驗,不像在錄音室已經確定可以修到完美。談到完美這件事,我的想法是,太完美的音樂反而會讓大家沒有特別感覺,就以心理學來分析,人對太完美的聲音會自動忽略,在人類的判斷那些東西是不存在的,像是純白色常被忽略一樣。要讓大腦覺得豐富必須要有很多層次,當然越自然的空間層次也越多,越多資訊也包含在內,對歌手而言才是最原始的感動。
MacToday:不同的場地帶來的衝擊也有所不同,那該如何克服音場的問題呢?
Carol:這是以前就存在的,只是現在大家都忘了!像是以前在錄管弦樂或聲樂,他們一定會在教堂或是歌劇院,只有在那個地方才是最適合的。我們現在做的事,就是把高科技與傳統的器材做結合,搬到有歷史的建築去收錄那空間的氣氛。可感受到那地方的四季變化,也可從歌詞可以看出歌手對那地方的情感流露。
Solo:要看歌曲與搭配的地點為何,才能克服這些問題,像是回音越長的地方,歌速要越慢,否則回音會打到節奏,這樣就會有干擾。因此每到一個地點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測參數,測量每個空間的長、寬、高與吸音率後,才決定什麼樣的歌曲會在這錄製。要是在回音很大的場地錄製很快的歌,就會一團亂,不相信的話可以在廁所測試(笑)。另一個是空間的氛圍,其中包含了濕度、光線、溫度、聲響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表現的方式,因為錄音與表演是截然不同的事,錄音考慮的點是取決於表演者的演出,所以一個有壓力的環境無法有好的演出;反面思考,若空間環境都相同,後製就相對的簡單許多了呢?像我們在做的音樂包含空間的靈魂在內,並不會趕著什麼時候要將一張唱片製作完成,而是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合適後再錄製,這樣專輯才有收藏價值。
MacToday:完全不後製的錄音除了要克服許多困雞,那器材方面是不是也很重要呢?
Solo:在器材上,我在追尋的是世界的遺產,目前總共收集了八個國家的零件。這器材稱為「黄金前級」,黃金前級是麥克風擴大器,是二次大戰時期,工業用的零件所組成的擴大器,有些材料是很稀有的,就連一個變壓器也必須用手工纏繞 30 多圈。除此之外,像是擴大器的 OP 放大元件都是用稀有金屬製成,這些金屬早期是用在軍事上,當然現在已經沒再生產了!再加上當年有大量的人工製作,不斷的修改與測試,製成之後再簽上自己的名字,也因如此聲音才會有很細微的變化,像那樣的聲音是獨一無二的,我想就算是機器加工也無法取代吧!
再來就是麥克風的收集,我對麥克風的定義為:「只有最適合的,沒有最好的」。進一步來說,什麼樣的樂器該搭配什麼樣的麥克風才是絕配,例如,現代狂野的吉他搭配古早含蓄的麥克風,這樣互相的修飾下的聲音,反而更有味道。我個人比較偏愛早期的德律風與 B&K 這兩款的麥克風,有時候我也會自己製作麥克風,這樣更能貼近我所要的聲音。
MacToday:在放送局的現場看見 Carol 結合 iPad 的演出,請問兩位什麼時候開始接觸 Apple呢?
Carol:我一開始用蘋果大約在三年前,因為那時候的電腦很容易當機,而我又要同時處理很多文件、照片、歌曲,於是我就去尋求建議。在 Apple Store 店員的解說下,讓我很容易了解 MacBook Pro 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讓我覺得超級方便的是,可以用手指頭做很多的變化,再加上漂亮的外觀,就讓我決定購買了 MacBook Pro 。
Solo:像我是從 iPhone 3G 才開始接觸 Apple ,持續使用相關產品一直到現在的 Macbook Pro 。後來漸漸發覺到 Apple 的邏輯才是我想要的邏輯,久而久之 Apple 竟然可以跟我音樂系統做結合,也是這樣讓我踏進了蘋果圈。在美感上,可能我是藝術世家吧!所以我無法跟美感妥協,看到 Apple 的極簡主義,簡直完全中了我的菜(笑)。
MacToday:可談談 Apple 帶給兩位最大的便利性為何呢?
Carol:在我的演出上, iPad 是我的譜, iPad 最大的便利性是翻頁沒有聲音,因為傳統的譜攜帶相當不方便,並且在翻譜的時候還會有聲音,所以在表演的時候我選擇一個既不會反光,翻譜也不會有聲音的 iPad ,除此之外,字太小還可以放大,即使燈光太暗也不必擔心,這讓我覺得這非常的實用。
Solo:用過 Apple 之後,主要是他的觸感讓我產生許多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上沒有聲音,這兩件事在某個程度上,能刺激我的創作靈感,在混音上一旦摸到不好的質感會影響到靈感的發揮,我發現這些東西是我想要的。
MacToday: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在音樂上最常用的 App 或是音樂軟體?
Carol & Solo : CUBUSE6 這軟體擁有音樂家的思考,邏輯是很有創意的,不像其他軟體機械式的思考邏輯。對我的幫助是,就算臨時想到一些創意隨時加入也不會影響創作,也就是不用按部就班的操作。
CUBUSE IC 我可以在無線網路的狀態下,連線我的系統,錄音與播放可隨時進行,我可帶著 iPhone ,坐在音樂廳中間,聽觀眾可以聽見什麼様的聲音,同時做錄音室的工作,相當實用。
GROOVE MAKER 這是一套混音軟體,非常厲害,有許多 Loop 可任你操作隨時都可以把音樂選取進來,這簡直就是作弊啊(笑)!
貓鋼琴 使用這 App 讓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越簡單的旋律,越容易流傳至大家心理,因為貓鋼琴裡的歌曲只有一個八度,所以發現在貓鋼琴裡可以彈玩的歌,都是世界名曲,像小星星、生日快樂等,從那時決定要改變我的創作邏輯,將作品更簡單化。這是音樂創作者值得思考的事,要感謝這些貓兒們!
MacToday:最後請兩位對愛音樂的讀者說一些話。
Carol:我希望大家在科技非常發逹時代裡,可以偶爾走出去聽在各個不同的地方,所擁有不同的音樂,這會讓你覺得世界更大。
Solo: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主題曲。
Solo 自製的麥克風前級,左上銀色方塊是二次大戰美國海軍軍用品,右是飛利浦黃金放大管,都相當稀有。
這款自製麥克風,內部零件也是真空管,這是 Solo 最得意的麥克風之一。
別以為這小提琴壞嚕!這是 Solo 自己打造的小提琴面板,光等木頭風乾就要好幾年,才可進行下一步製作。
三樣 Solo 最常使用的錄音器材,左上方是黃金前級,右上 DAD 音源轉換系統,中為 i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