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于文萱
一般媒體報導新聞,不脫基本功所講究的「Five W’s+H」:Who、What、 When、Where、Why 以及 How。當數據科學家將大量的數據加以視覺化後, 同樣的時事新聞呈現全新的觀點,甚至是影響力。
關心國際新聞的人,對於當前衝突不斷的區域, 如以色列 – 巴勒斯坦或烏克蘭 – 俄羅斯,是否會思考:大家偏向從哪些管道獲得與自身區域相關的新聞?是「親巴派」和「親以派」壁壘分明的媒體,還是英國國家廣播電台或紐約時報?
Gilad Lotan 是一名紐約的數據科學家,他根據 7 月 25 ~ 30 日一直到以色列轟炸加薩聯合國學校為止,這段期間推特回應的關鍵字和流量,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地主流新聞媒體和社群媒體的使用狀態做出分析,以數據映射(mapping)交叉圖像呈現。如銀河星空般美麗的畫面,其實是以巴衝突中「大量客製化」的輿論與民意:想要得到親以色列的新聞,就到數據圖的左上方;想要親巴派新聞就到右邊。當雙邊人馬與媒體各執一方,只 有一家左派色彩濃厚的以色列報紙 Ha’aretz,位居交叉圖的中間位置,表示以巴雙方讀者都會主動在這裡閱讀和搜尋。美國 Quartz 雜誌指出,唯有 Ha’aretz 的英文版, 才能吸引兩方讀者來閱讀同樣的新聞。
這幅數據映射圖還可以觀察出幾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首先,從推特的回應中可以發現,特定事件的發生,而不 是戰況本身,會引發特定的媒體報導,進而左右輿論觀感。其次,圖像中的灰色區塊,代表部落客、新聞記者和其他國際媒體,都與巴勒斯坦的互動較為密切,顯示這樣的架構特徵,往往會使以色列因國際間較同情巴勒斯坦而激發情緒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