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文字:于文萱 攝影:張藝霖 部分圖片提供:長榮航空
長榮航空 EVA Air 去年請金城武拍攝的 「I See You」廣告,不僅「男神」魅力帥翻全台,透過數位傳媒全球強力放送,提升長榮晉升「星空聯盟」成員的國際知名度。今年 6 月起,長榮又與歐美國際航線同步,成為台灣第 一家引進機上連網服務的航空公司, 打造機艙內的優質數位環境,將 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的數位生活潮流,帶上三萬英呎高空。
《麥客經 MacToday》特地前往位於桃園的長榮 HQ,專訪資訊管理部經理鍾凱成(Ken)與電子商務推廣課課長徐正州(Jack),由兩位資訊專家暢談長 榮積極走在時代前端的全新形象。
使用者經驗
MT:機上連網主要吸引什麼樣的客群?
Ken:所謂年輕一代的「數位原生族群」其實不是被機上連網所吸引,而是原本就存在我們的旅客中。長榮提 供機上 SKY Wi-Fi,是更擴大服務,滿足需求。過去飛機 上提供衛星電話和機上簡訊,有需求的商務客群就會使用這些服務與地面溝通。溝通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以往會有限制性,有了 SKY Wi-Fi後,航空公司把地面的 user experience 延伸到三萬英呎的高空,這是最主要的差別。機上的娛樂系統採用觸控式、多點式的滑動螢幕,和大家的使用習慣是非常相似的。
MT:長榮機上 Wi-Fi 服務自從 6 月上線以來,經過一個夏天的旅遊旺季高峰,實際成效評估如何?乘客對於機上付費的 Wi-Fi 接受度如何?
Ken:機內上網和一般地面上網不同,要透過很多基礎建設,投資成本大,要讓乘客使用在地面上一樣的設施, 無論是連網的業者或是航空公司都要做投資,所以機上連網,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是合理的。我們推出機上連網的前幾個月,也主打機上免費連網 15 分鐘的免費體驗,讓大家實際去試用,乘客的反應十分熱烈。
Jack:我們提供 15 分鐘免費上網的 voucher,結果是供不應求,有些客人買免稅商品,我們還加碼多送一張。 使用 voucher 必須輸入 ID 和密碼,我們可以從後台觀察到有多少人上網和使用狀況,大家都很願意嘗試這樣的服務,反應很熱烈。
在機上連網必須有登入的程序,椅背後提供說明卡,有些客人還要摸索一下。3C 使用者,尤其是常出差的人,機上連網的使用沒有適應的困難。多數客人的評價都很正面, 即使少數操作不順暢的旅客,空服員會立即加以協助。
MT:機上連網是否安全無虞?
Jack:任何一家航空公司要提供這樣的連網服務時,包括機上設備和系統公司提供的設備,都需要經過安全認證合格,波音和 FAA(美國聯邦航空總署)才會同意機上安裝連網的系統。連網跟飛機端有防火牆,在安全上是無虞的。
機上設備和地面有很大差別。機上設備要經過很嚴苛的測試,甚至很多人同時使用也不會對飛航儀器產生影響,這些都是經過驗證的。
MT:機內同時多人上網,會造成頻寬塞車嗎?
Jack:首先,這就是為什麼機上連網並不是免費服務,而是使用者付費。國外有少數航空公司提供機內免費上網,但根據我們的實際了解,雖然免費,但網路速度很慢,因為太多人使用。而機上連網是透過衛星,傳輸技術和成本會有一定的瓶頸,但可以做某種程度的頻寬調整:若該航班使用人數較多,例如台北―洛杉磯,系統廠商可以動態調整頻寬。不過還是會有一定的上限。
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若拿北美、歐洲地區上網的價格來與長榮相比,價格的差別在於背後的技術問題。全世界目前能機內上網分為兩類:一個是走內陸,一個是過海洋。以長榮這種國際性的航空公司來說,台北飛美國一定要過大海,而北美和歐洲飛機直接接收陸地訊號,跟長榮過海洋、接收空中衛星訊號的成本完全不同,因此會反映在價格一定的差異上。這也是一般消費大眾不知道的面向。
MT:機上連網有計劃廣告宣傳嗎?
Ken:今年為了推廣機內 Wi-Fi,針對不同族群推出網路活動,不同 device 持有者使用的目的和方式,都是不一樣的。這次也針對年輕族群主打機上Wi-Fi,與知名插畫家合作,以簡單漫畫的方式來傳達訊息。針對不同螢屏使用者,例如手機,就用很短的插畫去吸引注意,達到不錯的傳播效果。同時也讓年輕的族群領會到長榮領導品牌的地位,能夠提供最新、最先進的服務,以及符合他們訴求的東西。
BYOD vs. 機上娛樂系統
MT:BYOD 與機上連網,對機上影音娛樂內容會帶來什麼影響?
Ken:早期飛機上是沒有任何娛樂設施的,坐飛機是一件很無聊的事。後來先有商務艙的個人設備,再演變成全艙等皆有個人影音設備,航空公司也極盡所能提供影音娛樂內容的服務。機上有 Wi-Fi 後,地面上的使用習慣從此帶進機艙,但我們不認為會跟機上原有的內容產生衝突,因為電影、音樂、遊戲等都是航空公司透過合法版權購買,有些甚至是在地面上也不見得拿得到的內容。
而乘客會 BYOD 上機,多半有特殊的使用目的,「跨螢屏」的使用習慣,每一種 device 的使用目的是不同的。 乘客使用機上娛樂系統和使用手機的目的不同。根據我們的觀察,乘客在機上想要 Wi-Fi 連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地面保持聯繫,這是過去傳統影音系統做不到 的。有了 Wi-Fi 後,打卡、po 臉書、用 Line,是和地面保持溝通的工具,所以 BYOD 和機上影音娛樂可說是相輔相成。
Jack:乘客 BYOD 後,航空公司是否還有提供娛樂系統的必要?根據我們的觀察,5 年 10 年內,這個趨勢很難有大的改變。尤其是現在的乘客,即使帶了平板,還是在看我們的娛樂系統,BYOD 和機內娛樂系統是互補的,不是互相取代。
無論是在數位或航空的產業,內容才是關鍵。以航空公司來說,大家看最多的還是好萊塢影片,航空公司的系統不會讓大家下載,片商也會感到有保障,不會擔心盜版。我們提供的是上百部院線片可以選,這一點和 iTunes 是不同的。
軟硬體大幅提升
MT:機上連網後,機艙內的設計是否足夠 3C-friendly ?
Jack:客人 BYOD 到機上,我們所思考的是順暢的使用經驗,最大的關鍵就是電源。我們在每個座位上都提供電源,如果客人買 24 小時上網服務,一趟台北洛杉磯十幾個小時,他可以充電後繼續使用。我們的機艙環境設計以商務人士做為考量,可以把機艙當成另一個辦公室,繼續他的工作。閒暇時間也可以享受影音娛樂。
MT:發展機上娛樂系統是否對傳統機上購物造成任何 影響?
Ken:以往的經驗是:空服員推車過來,可能乘客正在休息用餐看電影,或前面的客人買光沒貨了而無法購 買,所以長榮也在打造更便利的機上購物環境,利用娛樂系統挑選商品,可以看到商品庫存,直接下單,空服員再將訂購商品送到乘客面前。這樣的服務可能也會由長榮率先推出。
Jack:透過機上娛樂系統來做購物,需要比較 high end 的系統來配合,今年 6 月上線的長榮 777,是全球第一 架在出廠時就配備最新 Panasonic eX3 娛樂系統的機型。 打造機上購物環境並不容易,系統廠商也在思考,如何設計更開放的環境,在看電影聽音樂之外,還能購物。
其實早期有些公司嘗試把購物型錄放在娛樂系統裡,但只能做部分的翻閱,並不是完整的購物經驗。而我們要做的是把整本型錄放入娛樂系統,還能直接購物,這是目前我們團隊最大的挑戰,全世界的航空公司都在緊盯著長榮,一旦我們成功了,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後面的航空公司就能跟進。因為我們用的核心技術都是共同的,大家只要等長榮把問題解決就好了。
Ken:長榮這項創舉,我們相信在近期內應該就能夠上線。
Jack:我們想讓大家了解,很多航空公司在做的事,在地面上看來稀鬆平常,到了空中就會有其難度和侷限性。以購物來說,在地面購買時有多少貨就能賣多少。 但是在機上,我們第一時間就要把商品交給客人,而機上空間是有限的,有存貨(載重)的問題,怎麼去做結帳,平常信用卡認證、刷卡付款很容易,但是到了機上都是完全不同的技術挑戰。而我們要在機上有限的空間裡,提供跟地面上一樣的服務。
這次也徹夜看了蘋果的 iPhone 6 發表,有些新功能未來可能會成為 e-commerce 的標準,例如 Apple Pay,提供我們很多想像空間。
重視訓練的傳統
MT:長榮航空很早就開始機艙數位化,例如以 iPad 取代厚重的飛行手冊。對於機組員的培訓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Ken:機上所有的設施使用者,就是空服員。從機上影音設備到 Wi-Fi 使用,長榮的空服員本身都參與開發專案,藉此了解所有系統設計的流程。空服員會制訂自己的教材,設計自己的服務流程,提供給機組員做訓練。 從一開始就加入計畫,才能發現機上的作業流程、服務手法和理念,是否確實貫徹到整個系統的設計中。
Jack:除了專案一開始就納入空服員,長榮也會以安全為明顯訴求。事事都重視訓練,是長榮的傳統,所以不惜在訓練上投資龐大預算,甚至在訓練中心就有一整套娛樂系統,讓線上的和新進的空服員,都可以去實際熟悉系統的操作。長榮對於訓練是要求非常確實到位的, 這是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消費者的保障。
此外,長榮的空服員平均年齡較輕,對 3C 產品的熟悉度和接受度,相對也會比較高,不會排斥,自己使用上碰到困難也會試著去克服,在接受這樣的訓練時,比較容易溝通,這也是長榮航空的一項優勢所在。
全球化的企業形象與行銷
MT:購買新機、更新機上設備,提供最新影音娛樂系統、 機上連網服務,對於長榮航空積極打造的全球化形象, 是否有明顯的提升和正面評價?
Ken:去年 6 月 18 日加入星空聯盟 Star Alliance,對長 榮品牌形象助益甚大。過去世界上很多地方對長榮並不是很熟悉,星盟讓長榮品牌知名度提高,國外的消費者也願意來嘗試,進一步發現原來長榮航空的設備和機上服務如此高水準,品牌就順利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MT:廣告行銷策略成功的關鍵?
Ken:我們希望航空公司在做品牌形象時,不要一直去強調產品,而是創造氛圍,I See You 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中醞釀而生:EVA Air 帶你去看全世界!去不同地區體驗 旅行的美好。透過不同的傳播管道所帶出來的跨螢屏效 應,除台灣外,從日本到東南亞,廣告都很成功。在北美和歐洲也引起不小的注意。尤其登上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非常不容易。以往長榮比較少做這樣的形象傳播, I See You 大手筆在不同地區、最醒目的位置推出廣告的傳播,打造長榮國際級的品牌。
Jack:從去年加入星盟,以 I See You 的廣告做訴求, 到今年 6 月機上連網,在長榮內部都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宣傳活動。尤其是在數位的部份,臉書、社群媒體、 YouTube 影音,都配合 I See You、Wi-Fi 的主軸,推出插 畫和 kuso 影片,因為現在每個人使用和聚焦的 device 及 media 都不同,我們利用撲天蓋地的數位媒體把 I See You 的形象散播出去。
我們的團隊除了要規劃娛樂系統內容外,也負責維護社群媒體。與粉絲團互動時,令我們很感動、也是在其他航空公司較少見的就是:客人感覺到我們投入的大量心血和努力,特別來 po 文「長榮加油!」肯定我們。還 有廣告公司和個人以 I See You 來做行銷案例來研究。這 一切都是從 I See You 廣告連結下來的成果,也讓我們體認到數位傳播達到無遠弗屆的效果。
MT:長榮以高成本打造優越的數位經驗,但越來越多航空業 者選擇發展廉價的 LCC,對應的策略為何?
Ken:LCC 有其市場存在性,但是希望得到更好服務的客群依然很多。這個市場還是很大, 很有競爭力。而創新就是關鍵。
未來新科技展望
MT:在可見的未來,我們還能期待什麼新科技整合在機艙 內?
Ken:機上有了 Wi-Fi 後,就能與地面聯繫,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加上航空公司提供的內容。我認為,未來可能打造個人專屬的機上影音娛樂內容,搭機前就能規劃好自己想要的內容,都是順應未來趨勢的發展。不管透過 device 或 Wi-Fi 串連,資訊整合後,未來機艙內會提供更多客製化服務。
Jack:個人device 和機上系統目前是兩套,我們會關注未來是否有整合的空間,終極目標就是從規劃旅行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抵達目的地離開飛機,整段過程中都能將乘客個人的喜好做到位:知道「我是誰」,「我要什麼」,滿足「我的需求」,甚至與個人偏好使用的 device 做串連,不需要等到上飛機後才與長榮航空產生關連。